李瑾瑜:您認為摩登3本質是“育人”而不是“育分”🕴,教師發展的目的就是增強教書育人能力。您摩登3生涯裏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學科育人”中,並形成了鮮明獨特的教學風格🚶♀️。“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弘揚人文”“德智融合”“既教文又育人”“樹魂立根”,把學生培養成堂堂正正、表裏如一、言行一致的,具有中國心、中國情的中國人,是您“學科育人”的堅定信念;“語文摩登3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更是您旗幟鮮明的教學主張。為此您在實踐中充分依據語文學科特性,挖掘語文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立體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把語文教學與情操熏陶🍊💇♀️、知識傳授👩🏿🎤、智力開發融為一體🥢,讓每堂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價值,為學生培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理想誌向、道德情操、健康人格的根。尤其是您認為隨著各種文化思想相互激蕩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已經遠非僅限於書本和課堂,隨時面臨著多元價值的影響,這就更需要教師結合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判斷力。您的“學科育人”思想智慧與實踐財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當下我國課程改革深化的重要使命,是如何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如何在核心素養視野下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學科育人價值。許多老師存在“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的策略困惑,也存在著“學科育人不得要領”的問題,對於提升教師們的學科(課程)育人能力您有什麽建議?
於漪👩🏻🦼🫄:學科育人和學生核心素養如何落地,我覺得需要加強對兩個問題的深入思考。首先,教師一定要思考清楚摩登3本原的問題:我們究竟培養什麽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思考這個問題一定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我們老師習慣於對摩登3教學某一個問題作技術層面的思考,但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摩登3就是培養人,我們的摩登3要培養的是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要把自己的摩登3責任放在中國歷史的縱軸和世界歷史的橫軸所構成的廣闊背景下來掂量。我們黨經歷百年奮鬥,艱苦卓絕➝,才取得今天這樣來之不易的成就。我們從事摩登3的人😱,一定要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後繼有人,要培養學生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才智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但實現這個摩登3目標又是極其不容易的。為什麽?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越來越開放🧒🏻,西方價值觀的侵蝕是很嚴重的👨🏿🦰,在部分人群中自我中心🐱、享樂人生、國家意識淡薄等問題已顯現出來。我們所處的世界,隨時都在進行爭奪下一代的無硝煙戰爭🦖。西方總是以各種手段傳播他們的價值觀👨🦯➡️,以影響其他國家人民的觀點、態度👏、情緒和行為。這樣的文化侵略和顏色革命,就好像是溫水煮青蛙,其危險性是不易察覺的。美國電影《功夫熊貓》👮🏻♂️,用的是中國熊貓形象🧿,宣傳的卻是美國價值觀,這種顏色革命的方式應引起高度警惕。我們的孩子本身就缺少文化積澱,缺少生活經驗🌥,因此這種思想會對孩子產生很大影響。曾經有家長告訴我,小學生畢業互寫的祝福語是什麽?是祝你成為總裁👵🏽、祝你成為富婆🐏、祝你成為百萬富翁🦁,“學而優則錢”已經深入到某些人的毛孔🔚,一夜暴富的夢想不斷侵蝕我們孩子的純潔心靈🧏。所以🙌,老師一定不能忘掉我們摩登3的根本🧚♀️,要恪守我們的摩登3初心🧔♂️🧝🏽。要真正做到“學科育人”,必須首先深入思考“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提高摩登3的責任心和自覺性。其次,就是要攻堅克難♋️,立德樹人。怎樣培養人🩸?黨的十七大提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作為我們摩登3的根本任務,這是我們黨的摩登3理論的創新。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是全方位全過程的🦻,學科是主渠道👨🏻🦼➡️,課堂是主陣地。我們講了多年的德育,往往得不到預期的良好效果。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反復思考🍷👆🏻,認為德育的堡壘在課堂、在學科裏🧎🏻♂️➡️,這個堡壘不攻破,立德樹人不可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學生到學校求學🫱🏻,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裏度過的🧛🏼♀️,接受學科的摩登3🦩,因此學科摩登3立德樹人一定要全方位全過程⚠️。而我們在這方面受到工具理性的很大幹擾。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講,理性有兩種,一種是價值理性👪,一種是工具理性;價值理性關懷人性的世界🧑🏽🎄,講究良好的動機,求得最好的目的,而工具理性只講究效果,功利第一,這才是促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關鍵。1903年我國新學製的建立𓀗,幾乎全部課程都是引進的🤚🏽,包括語文🐺,它的指導思想是工具理性的🤌🏽,就是“實用”兩個字。為了“實用”,甚至於有些人提出要全部推翻我們的語文傳統,重起爐竈。這就造成各個學科的教學總是被工具理性的實用主義傾向牽著鼻子走,而缺失價值理性🦷,這是歷史形成的原因。為了突破學科與課堂上的德育堡壘⚅🚴,我很早就提出了“學科育人”,提出了語文教學要“既教文🥲,又育人”,將“教”和“育”👨🦲、“文”與“人”融合為一個整體的觀點。
就我的實踐🏃♀️、認識和體會,想要攻堅克難實現“學科育人”目標🚵🏻♂️,第一要提高認識🤟🏻。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確立抓住了摩登3的本質,抓住了摩登3之魂🐈⬛。新世紀的課程改革也使我們從多年來的知識教學為本轉換到學生發展為本,是極大的進步。這不僅是摩登3理念上的突破,更是摩登3本質的回歸,凸顯了學科教學蘊含的育人價值🧑🏿🏭。西方摩登3界講過教學的摩登3性🫘,陶行知先生也曾經講過,“學習知識與修養品行是受同一學習心理定律支配的。我們如果強為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識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學無術”,不能人為地把學習知識跟修養品行割裂開來。我也一直認為德行和智性同為學生生命成長之魂,德行是做人的方向,智性是人生存發展的保障,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互相製約,共同構成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首先在認識上要真正從以“知識為本”轉移到以“學生發展為本”😓,改變“教書”與“育人”割裂的現狀。第二🎾,要轉換思維方式🦸🏼♀️。我們通常習慣於線性思維,但如果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看問題🏊🏿,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需要用系統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比如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多元的系統工程,高中語文的核心素養包括四點: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本身是一個綜合性的統一體💯。但它又是多元的,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除了語言文字🏋🏻♂️👌🏻,還涉及德育◼️、美育的範疇🚱,比如❓,美的鑒賞與創造是美育的,文化傳承與理解是德育的。語言文字是跟思維緊密結合的,語言文字為表,思維內容為裏。我們機械操練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語文要素與人文內涵割裂開來🌙。判斷一個語句或文字用得精不精當,一定是看它能不能表情達意,“表”是語句文字,“情”是意蘊內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相互塑造不可分離。我曾經以洋蔥打比方🤞🏿,洋蔥剝了皮就剝了肉,剝了肉皮也剝掉了💪🏻,說明語言文字為體,人文內涵是魂,上課魂要附體、體要有魂🪇。這些年來受工具理性的影響,我們的課程只重視了實用功能,而忽略了它的思維功能、發展功能、熏陶功能👨🏿🦲、感染功能和摩登3功能。所以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就是強調學科教學要回歸其本體價值,這個價值取向是完整的,給學生的培養摩登3也是整體的📐🌭。也正是因為多個要素構成了語文學科系統,其中任何一個要素對於系統而言都不具有整體性,只有當系統中的諸要素共同發展🧑🧒🧒、和諧發展的時候👩🏼🍼,各個要素之間才相互作用,實現整體發展👷🏼♂️,教學質量才能整體提高。這樣的系統思考也是課標精神的綜合性體現🫰。我們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常常是不得要領,往往習慣於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或一加一加一的線性思維♦︎,將學科和育人人為地割裂開來🚾,其實“學科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融合的整體👳🏻♂️。語文就是語文,語言建構與應用是其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根據文本單元的特征,融合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所以,思維方式的轉換👇🏿,最關鍵在一個“融”字,融合不是簡單相加,或是在學科之外刻意地穿靴戴帽或講大道理,而是在備課和教學的時候深入挖掘文本原有的內在教學價值♜。
在“融”上下功夫🚐,有多種多樣的方法,我舉兩個例子👨🏽🍼。有一個青年教師教《老人與海》,他並沒有給學生講多少大道理👏🏻,而是給他們發了一篇海明威寫的短篇小說《一個幹凈明亮的地方》,讓學生將此與《老人與海》共同閱讀𓀊,然後問學生一個問題:這兩篇小說你們看哪個寫在前面💅,哪個寫在後面👨🦽?這個問題學生沒有想到,一下子興趣就調動起來了。學生們滿懷自信地講,當然是《老人與海》寫在前✍🏽🧗🏿♀️,《一個幹凈明亮的地方》寫在後✯。理由是什麽呢?學生說《老人與海》裏面的老人是充滿了鬥誌的,而《一個幹凈明亮的地方》中的老人又喪又頹廢👩⚕️,所以是《老人與海》寫在前面。但當老師告訴學生其實《老人與海》寫在後,而《一個幹凈明亮的地方》寫在前時,學生非常吃驚,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這位青年教師為什麽要這樣設計教學🧖♂️🀄️?因為他看到了社會上有些人要“躺平”、要“佛系”等現象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因此他要用這樣對比的方式引發學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學生也馬上領悟到,由拼搏到平靜再到頹唐這是常態,但由平靜、頹喪到拼搏這才是海明威的深刻之處。這對學生學習小說要素、發展探究意識、熏陶感染其精神成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的思考深度如何,在於教師的思考與引領是不是得法。又比如,我們教杜甫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美好願望時,已經被杜甫對寒士的同情之心🛍、惻隱之心所感動了🤏🏻,但如果再深入下去看🌕🧝🏽,最後面還有一句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可見杜甫的草房不僅屋破雨漏🩻,而且還有斷炊之危,他表達的不僅是同情之心🙇🏼♂️,能夠使“天下寒士俱歡顏”🌛,而且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個“足”字是最後的主旨🦹🏿♂️,有千鈞之力🔦:大家有好房子住,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毀壞🦻🏽,即使自己凍死🧚🏿♀️、餓死也足夠了值得了💇🤌🏽!我們都知道,人生最艱難的莫過於戰勝自己的私欲。杜甫在自己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所袒露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是光照人寰的🛸。當你把人放進去思考比照,讓學生受到精神養料的滋潤🧮,他們做人的境界就會不斷地提升,不斷地遠離享樂人生和娛樂至死等頹廢的人生追求🚶🏻♂️➡️。所以一個“融”字,給老師很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間💂♀️。如果每一堂的課都能夠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尚品德去熏陶一代一代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得到健康成長,民族素質的提升就有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教師發展研究》2022年第4期,原標題為《教師發展的若幹現實問題及其破解之道——專訪人民摩登3家於漪先生》)
(文字編輯✍️:許佳瑋)
(網絡編輯👸🏽:張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