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與倫理的關系需要從理論層面加以審視🚴🏽♂️。有些學者認為🦹🏿,未來的思想發展將以摩登3學為主🌸;也有的學者(如列維納斯等)將倫理學視為第一哲學。從更寬廣的視域看⬛️,倫理學與摩登3學的融合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向🔼。
從哲學的視角來看,摩登3的目標是健全人格的培養,而不僅限於一些具體指標的達成🧏🏽♀️。“健全人格”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核心內涵包含兩個方面:其一為德性🐢,其二為能力🦔。內在的德性規定了人格發展的方向,具有價值觀上的引導作用。然而👈🏽,僅僅以德性為依托👨🏼🎤,人格的發展往往流於空泛。宋明理學家主張心性之學🪲,將德性放在首要地位🐞🏋🏻♂️,但卻回避了知識等方面,從而呈現出抽象、思辨的色彩。因此🤟🏼,除了德性🧑🏿🦰,“健全人格”還應蘊含能力的維度,這裏的能力🎼,即是變革世界的現實力量✣,它使“健全人格”不再是抽象的理想,而具有了充實、豐富的現實意蘊。從歷史上看🎹🧑🦯➡️,無論是康德的道義論,還是宋明理學的心性論🙇🏼♀️,都較多地側重於德性的方面💧;而功利主義🙏🏻、後果論等學說,則更多地側重於能力的方面🕞。“健全人格”的最終追求🏂🏽,應當是德性與能力的統一。
當然,摩登3學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需要關註的是教與學的關系問題🛶。
從廣義上說,“教”包括兩個具體層面,一是知識的傳授🚾,二是道德的引導👦🏿🙍🏽♀️。當我們從“教”的角度對摩登3過程加以考察時,二者都不可或缺🦬。摩登3過程需要以知識的傳授為題中應有之義🍘,否則就會因缺乏現實內容而顯得空洞。但與此同時,道德的引導也不容忽視。在歷史上,柏拉圖曾將“道德是否可教”作為一個問題。盡管這一問題本身可以討論🌆,但如果懸置其思辨的一面,我們即不難發現💁🏼,現實的摩登3過程無法離開規範的引導。同時,就方式而言,“教”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形態👩🏿✈️,或側重於外在灌輸,或側重於啟發引導。比如,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摩登3家,十分重視啟發、引導在教學中的作用🖕🏿。《論語》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載體😉,其中也記錄了孔子的具體活動,讀《論語》👰🏼♂️,往往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其中也涉及教與學的關系🍲,而孔子對學生的“教導”,就側重於循循善誘,如同春風化雨。
從“學”的方面看,同樣涉及兩種不同的方式。首先是批判性的反思🧑🦽➡️🧟♀️。笛卡爾所說的“懷疑一切”便具有方法論意義,主要提示我們要對習以為常的一切加以重新審視🛤。老師的教導、前人的觀點🙇,都不能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而需在“學”的過程中加以反思🫅🏿。唯有經過批判的思考,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得,並做出真正有意義的學問。與之相對的是被動性的掌握,所謂“死記硬背”,便屬於這樣一種無批判的被動接受。總體上,我們應當重視批判性的反思,減少被動性的掌握。
同“教與學的關系”密切相關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孔子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中包含對“學”與“思”之間聯系的理解。所謂“學”,即對已有知識的掌握;“思”,則側重於創造性的思考。在摩登3過程中🐩🧏🏼♀️,我們既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又要督促他們紮實地掌握已有知識。只有充分汲取人類文明的已有成果🧓🏼🏃♂️➡️,才能真正形成具有創造性意義的思考🤸🏼♀️🤦🏿♀️,進一步推進我們對世界🧑🏿⚕️、對人自身的理解和認識。這裏涉及人類認識的如下過程:一方面,需要承繼、延續以往的認識成果,無須事事從頭開始、進行重復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應通過創造性的認識過程,不斷積累新的認識成果🙈,為人類認識增加新的內容👩🏿🍳。“學”的意義👺,需要從人類認識的承前啟後過程中加以把握🌠。
在具體的摩登3過程中🕞,我們還面臨著相關的“倫理”問題,其中,“言教”與“身教”的區分或“引導”與“示範”的差異🧎🏻♀️➡️,是摩登3過程特別是道德摩登3中面臨的問題🕢🗓。中國古典哲學對道德摩登3給予了較多關註🫱🏼。《論語》提出“見賢思齊”,即將賢德之人的行為作為模範,一般人則應向其看齊♚。“言教”側重於外在地規定人應當如何做⚔️,“身教”或“示範”則是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踐行,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在道德摩登3中🧑🏻🍳,“身教”或“示範”往往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摩登3者自身的一言一行,對受摩登3者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
“個性化”與“趨同”的區分🧄,亦是摩登3過程中需要認真面對的。因材施教、個性培養💪🏻🈂️、隨才成就,都是傳統摩登3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前面提到👨🏻👨🏽🏫,作為孔子思想主要載體的《論語》,不同於僅僅內含邏輯關聯的理論著作🦠,而是對師生的教學活動和其他言行作了具體、生動的記錄。面對不同學生提出的相似問題,孔子往往給出不同的回答。例如,子路和冉有都問孔子“聞斯行諸”✧,面對比較莽撞的子路🍹,孔子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由此對其可能的沖動加以抑製😱👨🦽➡️;面對行事謹慎、謙退的冉有,孔子的回答則是“聞斯行之”,即鼓勵其果斷去行。“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對孔子思想的這一記載,體現了對受摩登3者個性的重視。陽明心學提倡“隨才成就”,即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相異的摩登3方式,最終使他們都能得到成就。
當然,在中國文化史上,也存在著某種“趨同”的傾向🧑🏿🌾。所謂“成聖”“成儒”🧟♂️,即是對聖人境界、德性完美的人格的共同追求。相應地,這一傾向對人的多方面發展則有所忽略。“人的多方面發展”涉及對“意義”的理解。對象世界本無意義,意義因人而有,也因人而異,而非千篇一律、彼此雷同💨。對於同樣的對象,不同的人能夠體認到不同的感受。因此👴📱,在人才培養中,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意義的多樣性,按照個體自身的要求保證其發展;如果一味追求“千人一面”,用同樣的標準要求不同的人才,難免會使生活顯得蒼白、乏味⚁。
自由與規範的關系,是摩登3過程中涉及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現在人們倡導的“愉快摩登3”,其中也關乎摩登3過程中的自由或寬松🤚。摩登3過程中的自由,與減負、松綁相關,其正面的意義則是鼓勵學生進行無束縛的自主探索💯,引導其進行創造性思考。然而⛔️,單單在摩登3過程中講“寬松”“自由”,也可能導致過度放任的問題。這裏,需要引入必要的規範。規範對人的行動具有引導意義,在摩登3過程中,註重規範既是讓學生懂得自我約束,也意味著讓他們了解學習過程的必要章法或程序,而區別於漫無目標的胡思亂想。在摩登3過程中👨🏻🦼➡️,必要的權威是需要的。美國的實用主義摩登3思想👉🏽,常常單純地講自由👦🏻🧹,由此導致了摩登3過程中無序化的問題。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曾對此提出了批評,認為杜威等主張的實用主義將美國摩登3搞得“亂七八糟”。可見,摩登3過程的健康展開,需要註重自由與規範、寬松與權威的統一。
以上著重討論了摩登3學中的倫理問題。同樣,倫理學中也有摩登3的問題🍧。前面提到的德性是否可教,便關乎倫理學的摩登3問題。廣而言之🏌🏻♂️,倫理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既內含對摩登3的關切👮🏻♂️,也涉及對人倫關系的把握🤩、對一定時代所認同的規範的認識與接納等,其中不僅以認識論🚴、道德哲學等問題為內容🫖,而且與如何引導、摩登3個體相關😮👩🏽🦳。個體層面的德性修養問題,便關乎社會層面摩登3的課題。個體自身的學習與社會的教化、“做什麽”與“如何做”,在德性與能力的交融中,都離不開廣義的摩登3😎。中國文化註重“知人論世”📬,意味著將“知”與社會中對人的認識聯系在一起。摩登3學中的倫理問題🚻、倫理學中的摩登3問題,構成了“摩登3與倫理”的相關方面,在摩登3過程與道德實踐中😪,需要給予雙重關註🏪💂🏼♂️。
(作者🧏🏽🔭:楊國榮,系西北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24年1月15日文史哲周刊)
(文字編輯⏩:雨 橋 網絡編輯:周妍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