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任教近四十年🔢,我對大學教師的“摩登3娱乐學風”有三點切身體會:一是“有理”才能“講理”🛀🏼,二是“育人”重在“鑄魂”,三是“鉆研”而不“鉆營”。這就要求大學教師以科研支撐教學,用理論鑄魂育人,恪守為人為學之道。
一、“有理”才能“講理”:以科研支撐教學
什麽是大學🔀?大學是“講理”的地方:講宇宙萬物之理🙎🏽♂️👨🏽🍳,講社會人生之理,講發現發明之理,講文明進步之理。大學教師的教學就是“講理”,而“講理”的前提則是“有理”:不僅要系統地、透徹地掌握別人所講的道理,而且要深切地、睿智地探索別人尚未講過的道理。要讓自己所講的道理經得起追問🧞♂️、經得起質疑、經得起推敲🧑🏿⚖️👩🏻🦲,而不是把教學當作枯燥的條文、現成的結論和空洞的說教,就必須把“講理”的教學過程奠基於“有理”的研究過程,真正做到“有理”“講理”“以理服人”👨🏿🌾👨🏿🌾。
掌握和講授任何一門專業性的科學理論都是十分艱難的。理論既是把握和解釋研究對象的概念系統,又是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概念系統,既結晶著人類對世界的規律性認識🔄,又蘊含著人類認識世界的理論思維🔵。作為理論的各種概念系統🕜,不僅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和“時代的容涵性”𓀌,而且具有“邏輯的展開性”和“思想的開放性”🖕🏼,因而成為文明進步和文化傳承的“階梯”和“支撐點”。大學教學,既要在“講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真實地掌握這些“階梯”和“支撐點”👩🏼🚀,又要在“講理”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在已有的“支撐點”上有新的“發現”和“發明”🧑🦱,大學教師的責任就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激發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提升學生的理論境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轉識成智”,真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使之“受益終生”💇🏼♂️。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理論思維是以理論把握世界的思維方式👩🏻🔬,集中地表現在捕捉、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理論洞察力👞,抽象、凝煉和提升問題的理論概括力✊🏽,辨析、闡釋和論證問題的理論思辨力😧,回應、拓展和深化問題的理論思想力。提高大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是大學教學的“普照光”,是大學生未來做好任何一項工作的“活的靈魂”🚣🏽♂️。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在自己的切實的科研過程中4️⃣,不僅“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而且要“眾裏尋他千百度”,在“燈火闌珊處”形成有真切體悟的思想。
真正做到“有理”🚯,就能有理有據、充滿信心地“講理”。從宏觀線索的勾勒、微觀細節的闡述、邏輯分析的獨白、講解視角的轉換、典型事例的穿插,到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難問題的提示👮🏼🙆、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論境界的升華☎️,直到恰到好處的板書,就會成竹在胸🚴🏿♀️,揮灑自如,把“有理”實現為“講理”👨🏿✈️,用“科研”引領“教學”🤼,使“知識”變成“力量”👳🏼♀️🅿️。
二📤、“育人”重在“鑄魂”:用理論鑄魂育人
“教學”與“育人”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水**融的。“育人”的根本是“鑄魂”👩👧,“鑄魂”的核心是堅定理想信念,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在“教學”中“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自1982年任教以來,我一直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到,馬克思主義是最為“有理”的理論,最為“講理”的理論😜,最為“徹底”的理論,因此是最能“說服人”的理論。作為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學教師,我一直努力做到四點♦︎:激發思想活力,引導學生“真學”馬克思主義🍥;啟迪哲理智慧👩🏼💻,引導學生“真懂”馬克思主義🍡;滋養浩然之氣🤵,引導學生“真信”馬克思主義;堅定理想信念🧬,引導學生“真用”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為了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研究成果更為生動地轉化為“說服人”的教學內容,我在近年來先後撰寫並出版了《理想信念的理論支撐》《人生哲學讀本》《人的精神家園》《有教養的中國人》《馬克思與我們》等普及讀物,其中《理想信念的理論支撐》獲得“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馬克思與我們》入圍2018年“中國好書”,切實地取得了“用理論鑄魂育人”的效果。
“鑄魂育人”最為重要的是回應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具有社會性質🉐、社會內容和社會形式,都集中地體現為社會的價值理想🚴♀️、價值規範、價值導向與個人的價值期待🧑🏼🎤、價值認同🧏🏿、價值取向這個主要矛盾。在這個主要矛盾中,社會的價值理想、價值規範和價值導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規範和引領整個社會的價值指向和價值追求🩺,它培育和引導個人的價值期待👨🏼🦰、價值認同和價值取向。因此,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中👨🏻🦱,我著力研究和講解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理想🧙♂️🏌🏼、政治製度🧠、法律規範🧑🏻🏭、道德倫理🪷🧑🧒、人生意義問題🫶🏻,著力研究和講解具有社會內容的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問題,著力研究和講解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宗教、藝術、科學和哲學問題,使學生從價值觀的社會性質🤹🏽、社會內容和社會形式上提升對價值觀的理論自覺🎦,從而為堅定理想信念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三、“鉆研”而不“鉆營”🚈:恪守為人為學之道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對“摩登3娱乐學風”的生動詮釋🏊🏿,也是對教師為人為學之道的凝煉表達。那麽🧑🏼🎓,大學教師何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呢🎗?我以為最根本的就是“鉆研”而不“鉆營”🪩。
“鉆研”與“鉆營”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卻決定一名大學教師能否“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所謂“鉆研”,最重要的是四個“真”字:一是“真誠”↖️,有一種潛心教學科研的抑製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實”,有一種“板凳坐冷”的滴水穿石的積累🧏♂️;三是“真切”,有一種“跟自己較勁”的舉重若輕的洞見👨🏼🚀;四是“真理”,有一種“愛智求真”和“以理服人”的追求✍️。一個人選擇了一種職業,也就是認同了一種生活方式🧑🤝🧑。大學教師的生活方式♢,首先就是“樂於每日學習,誌在終生探索”😰,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忙別人之所閑🙅🏻♂️,閑別人之所忙”🏌🏽♂️,把時間和精力用於“鉆研”👩🏻🎓,從而做到“有理”“講理”✊🏼,乃至“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與“鉆研”一字之差的“鉆營”🙂↕️,則不僅無法“學為人師”📖,更不能夠“行為世範”🧑🦱。魯迅先生說過:“搗鬼有術,也有效💂🏻♂️🕳,但有限”。這短短的一句話,不僅是入木三分,而且是針砭時弊🧑🏻🦽。無論是“為人”還是“為學”,“搗鬼”或“鉆營”,也許會暫時“有效”🌤,但終歸是“有限”🌡。以“鉆營”方式而爭來幾個項目🕑🤽♂️,發表幾篇論文,得到幾個獎勵🪙,不僅終歸是“有限”,而且敗壞了“摩登3娱乐”和“學風”☝🏿🚋。
作為大學教師,誰都希望自己成為“知名”乃至“著名”的學者👨🏿🎓。然而🧖🏻,學者的“知名”或“著名”🤵🏻🧗🏻,大體上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以“鉆營”的方式而“自吹”,終歸還是吹不響甚至是得罵名。反之🗻,如果一名大學教師有了誌存高遠的大氣,求真務實的正氣,敢於創新的勇氣,就不僅會在“鉆研”中成就自己,而且會在“鉆研”中立德樹人,生動地展現“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真實內涵。
(來源:《吉林大學報》2020年9月18日)
(文字編輯:雨橋 網絡編輯🤞🏽:王愛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