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焦慮、學生焦慮👨🏻🦯、老師焦慮💆♂️、校長焦慮。摩登3本來是追求真善美的事情,如果摩登3整天處在焦慮中🫰🏽,那怎麽行
■摩登3就是吃苦🖖🏻🧖🏽♂️,你現在要吃苦啊🍻,才能創造美好生活,這實際是種誤解🚉。摩登3並不是現在吃苦,而是現在就要追求美好🧎♂️,讓孩子精神放松,而不芒刺在背
■摩登3當然要學習知識,記憶🥉、理解,有一定練習📅,但苦中是有樂的。摩登3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美好的過程。這裏頭🏌🏻,就一定要滲透美育
■娃娃接受摩登3,不該“人生識字憂患始”,一定樂是陪伴的,引導他追求美好🖐👧🏿,否則丟了“完整的人”。情操陶冶非常重要,不能全在功利上🏃🏻♂️。世上從來有有用之用,有無用之用🥷🏻☄️,求知大量是前者。但有用之用離開了孩子的愉悅,離開了美的熏陶,真的是痛苦不堪的
■“高鐵那麽先進,霸座那麽落後🦸🏽♀️,為什麽🤷🏼♂️?沒有美啊,缺的是美育。”
——采訪中的“於漪之問”
電話裏🙍🏽♂️,她爽快地接受了采訪。見面後,她暢談了兩個半小時。91歲的她近年身體一直不好🦪,血壓到過209🧗🏿♂️,已長期謝絕采訪。但她看重這次主題,“從來沒人從這個角度找我”🧣👨🏿🎤。
預習:學校裏的美育,請誰來談
找於漪😂,是誤打誤撞。
那天筆者上門💔,於漪先請落座👩🏼🦱,隨即步入裏屋,拿出兩張《解放日報》——前兩篇“美育訪談錄”版面說:“仔細看了前兩位所談👩🏼🎓,伍必端教授從藝術創作角度,黃豆豆從社會普及角度,我的角度,又不一樣👳。”
的確👧🏽。美育♐️,事關立德樹人。藝術創作、社會普及之外,學校📔,課堂👨🏭🤍,是國民摩登3與大眾審美的從小培養場所、美育基本途徑,基礎性重要性不可替代🧑🤝🧑💎。然而,請誰來談?筆者曾頗費思量。
藝術課程是美育重要組成部分,但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摩登3🔚。
受伍必端憶“人民摩登3家”陶行知影響,筆者在去年國慶70周年新中國首次授予這一榮譽稱號時,想到了基礎摩登3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人民摩登3家”於漪。
不過🤷🏽♀️,她教的是語文🔯,會與美育有關聯嗎?
一查,她教學一大特色,正是“非常自覺地追求審美境界”。
今年5月,筆者試著撥通電話🧘🏽,自報家門,問候健康,說明來意。她聽完在電話裏就聊了起來。
備課👳🏻:91歲於漪準備上一堂美育課
她非常認真✉️。
拿出兩張《解放日報》後,她又拿出6本書刊給筆者,十多枚書簽從頁縫探出頭來🐺。精心準備的這些材料,在她隨後講述中🍦,或為背景,或為案例,在筆者眼前次第展開🕵🏻♂️,導入適時精準,講來行雲流水。
她多次說過的追求是:一堂課講下來,就是一篇師生共同寫就的優美散文。
筆者準備的29個問題,全在自然而然中,已被涵蓋回答了。(下文為於漪老師第一人稱敘述)
開講:我為什麽對美育“非常自覺”
你打電話給我,我為什麽馬上就很高興地接納呢,因為一直在思考這個。我三十幾歲被關註🥭,報道確實很多🧑🏫,一般都聚焦在學科🫰、班主任👨🏼💼🪵。近一二十年👰🏿♂️,我德育做得很多🎈。人缺德就完了🔌🏢,針對“育分不育人,求學不讀書”,我提出“立民族精神之根,樹愛國主義之魂”🧛🏻♀️。我們培養的不是機器👷♀️,摩登3是育人👶🏽,分不代表人。不管什麽考卷,考不出人的綜合素質。人最後在社會發揮多大作用🔳,歸根到底跟綜合素質非常有關↕️。我早年被關註👇🏼,就因為總覺得摩登3不是無情物,一定對孩子要滿腔熱情滿腔愛😱,所以上課一大特點就是充滿激情🧞♀️。基礎摩登3階段,孩子變化很大,我一直認為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打得寬一點🤦,以後可樣樣發展。前兩篇寫的老先生、黃豆豆,搞的是藝術👰🏻,我搞摩登3,不一樣🚖,但探索摩登3的美🧑🏼✈️、追求摩登3的美,是我整個教學裏頭非常自覺的一個思路🧎🏻♀️➡️。
為什麽“非常自覺”?我學摩登3🥩,受蔡元培先生影響🫷💯。當時中國沒自己固定的宗教🛝,他以美育代宗教。人沒信仰不行👩🏽🏭,一定要追求一樣東西。他認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潑敏銳的性靈,養成高尚純潔的人格。我讀後就覺得非常重要,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結合在一起,培養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𓀕。
我就想到王國維。他最早從西方引進美育,認為美育是培養“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他說智力的理想是真🧖🏻♂️,意誌的理想是善,情操的理想是美🧑🏼🤝🧑🏼,把摩登3和真善美聯系起來📇。摩登3的事業是理想的事業,沒有理想不要談摩登3,我們從事的就是真善美。科學求真🍄,離開了真,就虛假,虛假就醜惡。東施效顰不美🖖🏽🥄,因為假,美一定是真的🫚。
還有善,我們中國講“上善若水”,善是情操裏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人性裏頭最最好的因子。善一定跟美聯系在一起🤦🏻。東方文化思想如此🐺,西方最早提出美學的學者⚂,也說從自然的人到理想的人,橋梁就是美育。歌德、托爾斯泰都對美有很多論述,蘇聯摩登3家蘇霍姆林斯基、贊可夫也都講美育重要,說“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尤其是心靈深處”。
美本身就是生活。我們中國講大千世界,大美無言🧛🏿♀️,美是無處不在的。大自然美🧨,社會上許多高尚的人、高尚的思想🔮,樸素的、很深厚的人際關系,英雄的家國情結💁🏻🩹,也都是美。每位孩子❤️🔥、成人,都擁有豐富的美🙎♀️,也追求生活的美好。愛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好是人們共同的目的。所以在摩登3中,美非常重要。
我追求的還一定是腳踏實地。多元文化,知識爆炸,人們自然而然地焦慮🦌,家長焦慮🦘、學生焦慮、老師焦慮⛈、校長焦慮。摩登3本來是追求真善美的事情📗,社會要發展🐖,一定要靠摩登3培養人🌕。摩登3把人的個體發展跟人類整體命運結合起來,個體發展好了🫛,國家、民族的整體命運才能長足進步。如果摩登3整天處在焦慮中,那怎麽行🤩。
我們現在有種精神層面的常態🙎🏽♂️:摩登3就是吃苦🍃,就是痛苦,死命地掙紮。你現在要吃苦啊,才能創造美好生活🦫。這實際是種誤解🤷🏽♀️🔸。摩登3並不是現在吃苦🧕,而是現在就要追求美好,讓孩子精神放松,而不芒刺在背👏🏿。摩登3當然要學習知識,記憶、理解🤷🏽,有一定練習,但苦中是有樂的。摩登3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美好的過程。這裏頭👆🏼,就一定要滲透美育。娃娃接受摩登3,不該“人生識字憂患始”,一定樂是陪伴的🕳,引導他追求美好,否則丟了“完整的人”。情操陶冶非常重要🤷🏽,不能全在功利上🧑🎨。世上從來有有用之用🏗,有無用之用,求知大量是前者🧛🏻♂️。但有用之用離開了孩子的愉悅,離開了美的熏陶🚜,真的是痛苦不堪的。一定要讓孩子有愉悅感,覺得哎呀我今天怎麽會懂了這個,這就好了呀,他就不以為苦了呀🚀。
講我教學藝術的很多,但為什麽我會這樣𓀕🧚🏿♀️,就因為有這麽一個思想👨🏽🎨。
案例🏒:怎樣用好“世上最美的語言”
具體怎麽做?帶領孩子從美好的事物當中尋找美,來愉悅身心。
美好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大美無言🟠。蘭亭在那個地方很美,但沒有王羲之去🧘🏼,就沒有人的感受、人的認知。柳宗元講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的學生都知道👨🎓,我教他們,一定會引羅丹一句話📔:“對於人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的美無處不在,我們學科裏頭也一樣🟤,多少年來認識的積累、思想的結晶,美不勝收。帶孩子去發現這些,不斷滿足他們的好奇感。
你看我這篇文章標題,《課要追求 “三動”的境界》。動聽🥴,學生沉浸在語言美的氛圍中🏋️♂️,遨遊在母語的豐富美感裏,感到快樂👩🚀,產生興趣🤾🏿♂️。動情,追求美好理想的感情是高格調的情感,教師“披文以入情”,學生產生托爾斯泰說的“感情的傳染”💣,就會升騰起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動心🗓,黑格爾在《美學》中說“構成心靈的最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正是思考”,不會思考的大腦一片荒蕪、沒有美感🙅🏿♂️,善於思考的大腦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學數理化是很累的。馬克思講過👨🏼🏫,一般的抽象符號,背後是大量具象的東西在支持。但孩子🧑🏽🌾、小娃娃🏄🏼♀️♈️,具象的東西較少🐢。我就有個想法👨✈️,其實是幼稚啊,當時30多歲,就想前一堂是數理化♿,邏輯思維,非常緊張,下一堂我上語文就多用具象給腦子換頻道🙇🏻,實際就是以美來支撐🧔🏻♂️。
教語文,文字本身就美。教《最後一課》,我說過,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真正是世上最美的語言♟,情感、精神🔵、語言之豐富,文化內涵之燦爛👯♀️,情意表達之細致🧛🏼♀️、細微、細膩,令人叫絕👨🎓。小學一年級課本打開來,簡直好像走到畫廊裏頭,看到的是一幅幅畫🏌🏻♀️。山啊水啊,笑,兩道眉毛揚起來,哭🫴🏼,兩個大眼睛。鳥鳴叫,哎喲一個嘴巴張大口。漢字🌏,雙腦文字🫅,獨具美感。它的內在結構和體態,有的非常飄逸,有的矗立不動🙇♂️。要把這種美的感覺教進去。漢字是歷史的眼睛🔙,我教語文,教的是歷史風雲、世態人情。通過會說話的漢字,你就給它以美感。哪怕小孩子寫錯字,也不要什麽給我抄十遍🤸♀️🧚,這個最蹩腳了🤴,老師怎麽可以這個樣子🙆🏿♀️。孩子“染”字總寫錯,加一點,九變成藥丸的丸。我說哎呀真是奇怪了🪯,染坊不染顏色啦?生產藥丸啦?為什麽是九🖼,各種各樣顏色呀,多啊。他馬上就記得🗼。其實是激發了一種美感。
我們教各式各樣的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是一種人性的展示,人生軌跡的一種表露✌🏼。這裏頭一定充滿了真善美,鄙薄假惡醜🛌🏿,所以一定要用美育的眼光來講。
你看兩篇課文。一是《驛路梨花》,我教,首先要教出一種詩情畫意,教學用語要斟酌。(驚嘆語氣)“山🕸,好大的山呵👨👩👧!”異峰突起,還原生活的場景,吸引學生一道去“看”。如果你說,記住,這裏交代故事地點🍺,最多就是一個知識性。只是有用之用。我也在告訴他地點,但是用美育的角度💆🏻♂️,通過文字想象畫面:梨花飄落到身上,月光👨👨👧👦、晚風,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用詩情畫意把他帶進去。小孩好玩啊,我們一道去找啊🤷🏿♂️,教學就有愉悅感,不是概念,不會苦。講到小姑娘從梨樹叢中閃出,我就讓孩子們做手勢👨👧👦,什麽叫閃出?老師想不出來啊。學生做各種手勢。我點評說,閃字人前有門🚴🏼♂️,前頭一定有遮蔽的東西才叫閃,讓人大吃一驚。這個閃字就活了。一路懸念迭起🥥,小孩一點都不苦啦。而在這過程中,其實德育就進去了,我們愛祖國的山河。
二是王願堅的《七根火柴》🕴,講到那只舉起來的手,我開始也想提問:這是怎樣的語言描寫?但總覺得這樣問蒼白無力,不行,要用激動人心的話,問題要直指人心。我說無名戰士留給人間最後的話語是什麽🧘🏻♀️🧜🏽♀️?留給人間最後的動作是什麽?小孩一下就註意了🪧。我抓住文中這個藝術鏡頭,遠處的樹近處的草都是濕漉漉的🫀,眼前都是模糊的,但指向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這不是矛盾嗎?我就講了🦻🏽,模糊表現無限悲痛,為什麽又清晰呢,高舉的手指著長征的方向⛹🏽♂️,好像再加一個特寫鏡頭👩🏻🏭,舞臺上的燈慢慢暗下去,所有光集中在手上,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亡留給自己,交織起來寫,整個草地在哭泣🧑🏽✈️,為偉大的英雄品質唱哀歌,唱贊歌。課堂是有文化的,課堂的文化是要有魂的。知識只是一個方面🥾,有故事主題,還有精神主題,就是魂。我們用美育加上特寫的一個鏡頭後,小孩腦子裏,馬上就聯想到舞臺上的燈光暗了🧑🏿🔬。這個鏡頭就不僅僅是在課文裏,在草地上🤕,也慢慢移植到孩子心中。這種文化的精神的魂的散發,很久遠的👴🏿。
我上課常用戲劇、美術等藝術手法解讀文本,使文中精神凸顯出來🤷。我頂高興的🧑🏻🔧,就是孩子覺得兩節課一下就過去了,興致很濃➙。我們就是要教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教我們的革命文化🚵♀️,你用美育的角度切進去,孩子覺得是種享受。對德育的支撐🕰,對情操的陶冶,比單純知識更有意義⛹🏿。為什麽錢學森要學音樂👨🚒🏂?以色列學者研究🦷,一個人的成功20%是智商🫒,40%是情商📑,40%是靈商。靈商是什麽?直覺,創造🐋💁♀️,想象的海闊天空。這是什麽👅,美育呀。
邏輯也一樣🧚🏽♂️,有邏輯之美。蔡元培先生說幼兒園舞蹈🫸、音樂、手工要進行美育,就是計算、說話也可起美育作用🙍🏻♂️。教說明文、記敘文,《花兒為什麽這樣紅》🐜,我是在花園裏上課的💂🏽♂️👩🏻🔬。教《核舟記》,我首先去城隍廟買棗核🍛。學生沒見過🛌🏿,啊🚴🏻♂️,那麽小🫸!一人發一張圖畫紙,文中寫幾個窗幾個人,全畫出來🕺。是在讀書吧?當然是在讀書👨👩👦👦。學習有各種方法,我激發他的興趣😋,激發好奇心,興趣、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畫完我們就講了,織錦成文,刻工是天下一絕,寫出來也了不起。這樣一比照,要說明的問題全出來了,學生就有體會了🩼。
板書:教學力戒“失魂落魄”“魂不附體”
為了把這個課上好⏸,首先🫴🏼,教師要進入文本👩,感受裏頭真的價值🧙🏼。人類創造文明🔪,很艱辛,能傳下來的思想結晶,一定伴隨著真善美。哪怕是文言文,它的德育智育美育價值,都該十分清楚。三者不是一加一加一⚔️,是融合的整體👨🏽🚀。備課真得自己先做學生,不好好做學生👇🏽,沒辦法做先生🔤。要能很好體會到👩🏿🎓,哪些地方最能動孩子心,就看得深,識得真。就如看清明上河圖,橋那個地方是最精彩的🧘🏼♂️,為什麽🧙🏿?一定要自己有獨特體會,不是參考書👨✈️,不是網上下載人家怎麽上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審美觀念。文章絕對不只是文字排列組合🪼,背後是人的生命👮🏼、思想軌跡。讀文章是讀人🔰、讀歷史🧙🏽♀️、讀現狀👩🏽🎨,讀思想的起伏👋,或是漣漪,小小的👮🏼🐃,或是大海一樣的波濤。教師自己沒審美體驗,抓不到文章的魂,上課就會失魂落魄、魂不附體。
我說的教課“三動”,就教師來講,應有才、思、情★、趣⇾。缺才就平庸💂🏿♂️,挖不到文章最最深的地方👚💇。缺思就膚淺,把自然的人培養為理性的人🛌🏿,當然要思考。所有的思🧅,情是根💄,缺情就苗葉枯槁,講課沒血肉。最後是趣,哪怕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也還是孩子,教學缺了趣就笨拙、幹巴,就不行🧙🏽♂️。四者是綜合體🦓,課堂是多功能的,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的教跟電腦的教,絕對不一樣。情孕其中🧟♀️,可以創造愉悅氣氛。師生是互相幫助的共同體,這種氛圍是完整的美,一堂課下來應該值得咀嚼,是師生共同寫的優美的散文🤳😕。教師要有語言功底🔙,不能味同嚼蠟。
同時,要和學生平等相對🥈,夥伴式學習🧑🦯➡️,相信他🧑🦳🍚、悅納他、兼容他。每位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完整體。你以為他幼稚,在那個年齡階段他就是成熟的、完整的。人總有優點和不足,摩登3就是把孩子看不見的潛力開發出來,而美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切入口。因為它愉目悅耳⚉,孩子聽得進啊,小孩子最討厭說教⛑❣️。
培養孩子讀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情動”的過程,“情動而辭發”。教師不僅要調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調動他的感情💞💲,潤色他的情操。我們講的情感🧑🏿🔬、情操、情愫,絕對不只是情緒🏄🏿♀️。情緒是低級的🤟🏼💪,我們講的是審美的價值觀,是精神高品位,因此一定伴隨著思考👩🦼➡️🙋🏿,伴隨著求真。通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不斷交融,形成自己的見識↩️,從自然人達到理性人🌦。讀書的過程,實際就是從情動的過程,到思考的過程🍙🫅🏽,最後到形成識見的過程🛌🏽🔶。他慢慢能獨立思考,從碎片化🤨、線性的,到多維的、立體的,綜合素質高。這才是盡到了責任🚆,是完整的培養🔶。
摩登3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開始懂得道理,體驗到,分辨出🏈。蘇霍姆林斯基講👱♀️:為什麽要重視美育?就是要讓孩子一直和美好的東西打交道🚵🏿,這樣他看到醜惡的東西就不能容忍了,所以我們的摩登3規律之一🥷🏿▪️,就是用美好的東西把邪惡😪、醜惡的東西擠跑♠️。我覺得他講得非常生動。我教《雨中登泰山》🫸🏻,我哪裏是教課啊,我是跟學生一起在課堂教學中去登。我們中國的景點一定有文化的鋪墊,960萬平方公裏土地有講不完的文化的故事,有各種各樣的美。教師要有點情趣👩🏿,比如學點藝術。你自己看一幅山水畫看進去了,就很開心,上課上進去,大家忘我,就不苦了。
如果什麽愛好都沒有,怎樣營造溫暖寬松的環境呢🕵🏻?教師要海納百川。比如一名平常一聲不吭的男學生🍑,喜歡集郵🍾,對色彩的敏感令人驚異🕵️♀️,這種潛能真的好得不得了☠️。美育不僅是課內🫲🏼,要全面關心🤾🏿♂️。學生這些愛好🗞,我都非常支持,有好郵票送給他。人會移情的。開發學生大腦的潛能是最高目標🐐,促成學生自我開發、自信,及時呵護激勵引導。一位孩子有美的愛好⌚️,他不容易壞的。美是純潔心靈👩🎨。
真的不能太功利了,孩子沒有生活。過去我每周六下午🆖,一定帶學生們出去,公園、燈會、虹口公園菊花展🧑🦼,回來以後孩子的感受就很豐富。中秋節月亮晚會,全是同學自己搞,搶著出節目,初中孩子可以寫出上萬字劇本👩💻。他就追求美啊,你說多好啊!
摩登3和生活本身是緊密聯系的。如果局限在學校裏頭的文化學習👈🏽、學科學習🙇🏻♀️,那就太窄了!摩登3有廣闊天地,無處不摩登3👩👩👧👧。生活就那麽豐滿啊,美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擁有非常豐富的美的資源🧑🏿🏭Ⓜ️,也向往美🏣。我們的摩登3和生活一定要探索美好,讓美育純凈心靈📤🙍🏿♂️,陶冶性情,使人格逐步完善健康,這是我們摩登3的責任。什麽叫摩登3?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始終讓他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就不芒刺在背。不要焦慮,現在就在美好,就在求知👩🏻🦼。缺掉了美育,是精神的殘缺🚝,不可能個性獲得全面發展。肢體上殘缺有義肢🅰️,精神上殘缺,是沒有義肢來支撐的👨🏻🦯。一定要全面貫徹黨的摩登3方針,德智體美勞充分發展,把潛力充分發掘出來。很多科學大家都那麽愛音樂🧑🏿🏭,愛美術。我是相信除了智商➾、情商😷,還有靈商的🔩🍝。
作業🔩:請想想哪些現象其實是缺乏美育
其實美育在不少地方還很薄弱,甚至非常缺失。搞藝術的人👃,有的也只盯著技術𓀗。美育本身不完全是技能技巧,搞美育的人不能忘掉美是幹什麽的。一個人對美有追求,自然美🐻❄️、人格美🥗⌛️,這個人不會壞的🚴♀️。這種“育”真的是春風化雨,熏陶感染🪂,潤物無聲。太功利了🤷🏼♂️,人的修養就會糟糕到簡直不可想象。疫情很厲害🍻,據說還有人賣假口罩?如果這樣,還有什麽情操可言🤚🏼。
應該讓孩子,包括家長👩🏿⚕️,一定不能功利🚴🏻♂️。我非常反對一切都講實用,沒有終極價值。在西方,尼采講上帝死了,沒有終極價值,以什麽來代替呢👰🏼♀️,有的以功利來代替🥨。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尋求它最大效益化為基礎💸。這個是很糟糕的,終極目標沒有了。摩登3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有文化的綜合素質良好的人。沒有美育🎞,因此高鐵上要霸座啊。高鐵那麽先進⇾,霸座卻那麽落後,沒有美啊,他不知道什麽叫美🚨、什麽叫醜,美跟醜都不分的🧝♀️。高鐵那麽先進,霸座就那麽難解決。為什麽🤾♂️💲?人的素質,美醜不分👨🏻🏫。我們就要用美好的東西,把醜惡的、邪惡的東西擠走🎦。
素質摩登3不是光講講🎗,而是一點一點地春風化雨📒🧑🏿⚕️,不那麽簡單的。學拉小提琴,卻已經忘掉了去拉的快樂,這怎麽行。藝術本是陶冶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能只是賺錢的手段👩🏻🎓,作為工具🧑🏼🏭,變成工具理性。賺錢是正當的🫶🏼,但藝術本身的價值不是錢。本身的價值,是那樣一種呵護人心的、潤澤人心的東西。人心的培養👨🏼🎓,離開了美育,就很難有德育進去。
這件事很難。有人說,一講德育,一講思想情操,就不是語文了。語言文字當然要抓🫱🏽,但字詞是知冷暖的,語言是有溫度的,是人獨有的東西。離開了情和意😮,它是個什麽符號呢?它之所以能那麽靈動,主要就是因為有情有意呀,否則就是一個僵死的符號🍛。我始終認為形式和內容不能分開,洋蔥的皮和肉是分不開的,一而二👩⚖️👨🦳,二而一。我們受西方工業革命的分解的思想👩🎤、解剖的思想影響很大。是應從整體到局部細部,沒錯,但現在國外也要跨學科🏅,實際上是有的要很細,有的要綜合。人的認識,由總到分是一個進步📞,由分到總,它又是一個進步,這個總已經不是原來的總💱,而有更高認識。
我希望要有點觀點👩🏽🦲。美育,在有的地方🧑🏼🍳,真是缺失得很➖。我真是悟出來的: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所有學科裏頭,語文最直接指向人,跟人的思想🐖、情感👨🏽🚀、興趣、品德緊密聯系,是陪伴人一輩子的。人的語言水平,就是他的思想水平、情感水平、道德品質水平。霸座的也會說他覺得如何🏋️♀️🗓,什麽人講什麽話,從小要打好基礎。學校美育,立德樹人。
筆者手記——於漪為什麽是於漪
初知於漪🧖🏻,只聽聞她是上海摩登3界一位名師,在中學教書🦗,受人尊敬😊🔼。第一次比較真切的認知,來自於2017年寫“七·一”特稿《初心》🫳🏻,采訪的第一位普通黨員——浦東龔路中心小學教師徐玨青✴️,她就是在楊浦讀初三時🧔,聽了於漪一次講座🧑🏿🎄🐃,覺悟了自己對摩登3的由衷熱愛。2008年起🚯,連續有人在百度貼吧的“龔路中心小學吧”留言,表達對徐老師的支持。這是真實的口碑🍺,記者追蹤采訪也發現她確實是位優秀教師🛌🏻🧖🏻♂️。由此,“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她看得見於漪,她在說明著於漪。
真正深入了解於漪,是這一次上門面對面暢聊🦹♂️。“人民摩登3家”👱🏿♀️🦈,不是隨隨便便的五個字。查閱資料時🤴🏼,也看到許多對她的稱贊和研究✋🏽。采訪結束𓀐,對於漪為何是於漪,油然而生兩點感受👩🏼🍼。
一是寬⏯,寬宏。她待人👳🏻♀️、看事,格局大😂。她分析問題𓀏,始終從愛出發,心有廣闊天地👩🏻🦼,又始終腳踏實地🧑🏻🍳。這個寬不是寬縱🚁,甚至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寬容🌠,而是一位摩登3者實事求是的寬宏。整個訪談過程中,她頻頻稱學生為“孩子”“娃娃”“小娃娃”👩👩👧🧕,強調“哪怕是十幾歲的高中生🐵,他也還是個娃娃”。她為孩子們發聲:“他在他那個年齡🏨,就是完整的🚢。他是他那個年齡的完整💇🏿♀️。不要焦慮,不要急,更不要居高臨下🚞。”她看前一堂課學邏輯思維很累🚂,就琢磨自己這堂課💇,怎麽想方設法給孩子們換腦子,學得愉悅🐳,也由此開始了她一步步教出名的課堂藝術😆。這個幾十年前的初心,她到91歲依然沒丟🈳,這次“破例”接受采訪📦,就是希望👨🏻🔧、呼籲走出“焦慮陷阱”😓,牢記“育人”使命,讓孩子不“芒刺在背”,讓教學不“失魂落魄”🙆♂️。她說🍑,“我這人喜歡笑,我們老師也講🚓,你一天到晚笑👨🦯➡️,調皮搗蛋的孩子👨🏻🦽🕺,你批評他時你也在笑”。她說🎵,“我覺得他很可愛,為什麽,他幼稚啊,這是孩子的常態啊”⏪。她說,“我看到孩子就很開心,真的💗🧙🏽♀️,他的不開心就是我的不開心”🖖👳🏿♂️。她眼中,看見、看重的不是“分”,不是“能”🙆🏻♀️🎙,而是“人”🤳。她愛的是“人”。這是摩登3的初心。和她交談,能深切地感受到她是一位真正的摩登3者。
二是深。她專業上精深,有高度👨,又淵博,融會貫通之後,思考得很深🧑🏿🔧。她有哲學功底🧹,對審美有非常到位的認識,確如一位教授所說👩🏻,“專門研究美學的人也未必能說出”🧖🏼♀️。她說美育實際上是哲學的思考,有宇宙人生👩🏽🚀,要大處著眼,“不能總陷在局部”。她說情感、美育的熏陶,沒有辦法量化,“質性的評價、量性的評價有時候要結合起來”,直言“真的要學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要絕對化”🤲。她的表達往往在看似信手拈來中,鞭辟入裏,道理通達💅🏻,令人信服,因為背後有很深的思考。這種深,來自於她的癡。正如一篇報道所說,1986年,語言學家張誌公閱讀於漪《學海探珠》手稿▶️,拍案贊嘆:“於漪教書簡直教得著魔了!”她入選“語文學科百年經典”的《語文教學談藝錄》一書😤,全是在病床上寫出來的。她的全集七百多萬字🚆,往往隨手翻開一頁,都言之有物🦮。這背後是深,是源於初心的癡心。
那天聊到最後,她說🚥:“上課就是生命在歌唱,我退休了,就枯萎了一半。別人對你最大的需要就是你的需要,我活著就是這樣,實際上人生的價值就在這個地方。很多人關心我,常問我還需要些什麽🈺。我需要的是我們中國人能仁而愛人,要美,要善。我自己要追求美好,我也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夠過上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最大的需要,我沒有別的其他需要。包括生病,我總是覺得欠了情。我為別人服務的時候我就很開心,我的生命有價值*️⃣。別人為我服務的時候🫱🏿,我就覺得🤦,我怎麽能夠這樣勞煩人家……”
基礎摩登3👨🏽🦳,這四個字,正是她的鮮明寫照:基,她總是站在實事求是的基準線上💲,從基本立場出發♒️,從摩登3原點出發,寬以待人,秉持初心去看待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礎👌🏽⛹🏽♂️,她的專業功底很深,根紮得很深🥈;教,她以課堂教學藝術成名;育,她始終牢記摩登3是“育”人。可以說,於漪之所以是於漪,就因做到了這四個字。職業名稱有時正指向內在要求,而於漪做到了極致。
(來源:教師博雅 作者:郭泉真)
(文字編輯:靜思 網絡編輯🧚♀️:王愛弟)